前言
项英的电报抵达延安窑洞时,作战地图上代表皖南新四军的红色标记正被代表国民党军的蓝色箭头重重包围。
新四军副军长要求粟裕火速调兵一万驰援皖南,而身处苏南前线的粟裕却抗命不遵,在军事层级森严的革命队伍里,这是几乎不可想象的抗命行为。
而当毛主席在暮色中看完电报,给出的裁决却让在场所有人心头一震:粟裕的部队,一兵一卒都不能动!正是这个看似动摇组织纪律的决定,最终从国民党八万大军的绞杀中,为后面保存下最精锐的作战力量。
新四军的生死抉择
1940年10月的战场弥漫着诡异的气息。日军攻势陷入泥沼,而重庆的蒋介石却在盘算着别样的棋局。10月19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联合署名发出那封著名的皓电,白纸黑字指控新四军在华东制造摩擦,同时强令长江以南所有新四军部队限期一个月北渡黄河。
在皖南山区的新四军军部里,副军长项英捏着电报的沉思许久。这位24岁入党的老革命太清楚其中的杀机,所谓北移黄河以北,实则是把南方红军武装调离根基深厚的根据地,暴露在华北平原国民党重兵集团的虎口之下。
更险恶的是,皖南根据地面临被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队趁机吞食的危险。
焦虑中的项英想到了粟裕。此刻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兼江南指挥部副指挥的粟裕,正率部在江苏茅山地区开辟抗日新局面。项英亲笔写下命令:调第二支队主力万人急行军驰援皖南。
在项英的计划里,集中优势兵力固守经营三年的皖南根据地,才是最稳妥的应对。他未曾察觉,自己正亲手把南方红军最精锐的两支部队推向同一个包围圈。
当项英调令抵达苏南水西村时,江南指挥部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息。粟裕把电文递给司令员陈毅时,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不能去。\"粟裕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重重画了个叉,\"项副军长要我们钻的这个口袋,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粟裕摊开兵力部署图开始推演:皖南位于国民党第三战区腹地,顾祝同在此常年部署八个师,总兵力超过八万。
而新四军在皖南仅驻有军部直属部队约九千人,即便加上粟裕带来的一万人,面对拥有重炮和空中支援的敌军仍处绝对劣势。更关键的是,皖南多山的地形将机械化部队变成铁罐头,却方便国民党军封锁所有隘口。
\"真要打起来\",粟裕盯着地图上皖南的地形皱紧眉头,\"我们会变成山沟里的活靶子。\"
而茅山地区呈现截然不同的战场态势。这里邻近长江水道和沪宁铁路,日伪军与国民党军互相牵制,新四军得以在夹缝中灵活机动。
第二支队在当地刚完成整编,兵员扩充至万余人且士气正盛,若此时放弃经营半年的游击区,相当于自断发展根基。深夜的指挥部里,粟裕推开窗指向苏南平原:\"这里才是能活着打鬼子的地方。\"
次日清晨,陈毅签署了给军部的回电,以江南指挥部名义正式拒绝调兵。电文详述了苏南战局价值与驰援皖南的风险,当这份电报摆在项英案头,直接引发了新四军创建以来最严重的指挥危机,根据地统帅与前敌指挥官的战略分歧。
毛主席决断,粟裕的兵不能动
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毛主席接过周恩来总理递来的电报时已是暮色四合。此时毛主席正计划散步,读完项英的控诉与粟裕的抗命报告后,脸上惯常的轻松表情渐渐凝固。在窑洞前踱步三圈,毛主席突然驻足:\"恩来,立刻回电:粟裕的部队,一兵一卒都不能动!\"
毛主席比任何人都清楚国民党北移背后的陷阱,一旦新四军放弃江南根据地,既失民心根基,又入虎狼之地。
他更洞察皖南危局本质,顾祝同在皖南陈兵八万,任何增援都只能增加被围歼的兵力数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毛主席后来这样对周恩来总理解释,\"部队打光了,拿什么抗日?\"
作为游击战大师,毛主席尤其看重粟裕选择茅山地区的战略眼光。这里扼守长江下游要冲,向东可威胁日伪统治核心的上海、南京,向西能连接大别山根据地,向北辐射苏中平原。
当国民党军紧逼时,部队还能化整为零钻入水网地带。与被困在皖南山沟相比,这才是能生根发展的战略空间。窑洞里,煤油灯下,毛主席亲拟补充命令:项部应速向茅山转移,实现南北呼应。
中央的电报抵达皖南时,项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一边是延安要求放弃根据地东移的明令,一边是自己亲手创建的根据地。三年来他带着战士们拓荒垦田、建立民主氛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心血。
军部会议上,项英指着满墙锦旗激动难抑:撤?三年来流血牺牲换来的家业,拱手送给国民党?
执念最终压倒了理智。项英设计出折中方案:先象征性北移迷惑重庆当局,待行至茂林地区再相机折返。
1941年1月4日夜,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九千余人悄然离开云岭北上。部队前脚刚走,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便下达了绝密作战指令。1月7日拂晓,当新四军行至茂林山区时,四周山头突然喷出交叉火力。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七个师八万余人,向山谷里的行军纵队倾泻炮弹和机枪子弹。
毫无防备的新四军陷入绝境。机枪阵地的位置全部锁定在隘口,炮兵观测点设在悬崖制高点。战斗惨烈的程度超出所有人预估,被围部队苦战七个昼夜,直至弹尽粮绝。
牺牲名单上排列着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的名字,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史称\"皖南事变\"的这场围歼,几乎摧毁了新四军军部全部高级指挥机构。
而在苏南的粟裕部队,因拒绝增援皖南完整保留下来。当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命令从延安发出时,茅山地区的第二支队成为新四军重组核心。至1944年,粟裕率领的部队已发展成拥有七万正规军的苏浙军区,而由他指挥的黄桥战役更歼敌一万二千余人。
皖南事变后的第三年,粟裕麾下的部队在苏中连战连捷,被百姓称为\"老虎军\"。1月25日盐城新军部成立后,华中部队全面放弃固守思维,七个月扩编至十三万人。粟裕领导的苏中军区后来成为最富庶的根据地,仅1944年就上缴中央黄金二十万两。
配查网-配查网官网-最好的配资公司-最好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