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泉州的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点之一。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安平桥的部分桥体出现了脱落、开裂等情况,当地也于近日正式启动修缮工程。
安平桥目前修缮进展如何?这次修复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
总台记者彭雨佳来到了安平桥的修缮试验段,据她介绍,整个试验段总长度接近80米,分为三个组进行修缮。
桥身弯曲桥面起伏 桥墩为修缮关键
安平桥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为什么迫在眉睫?无人机视角可以看到,整座桥在海上蜿蜒前行,同时桥面高低不平,最大的落差有将近70厘米。
其实这不是它原本的形态,安平桥曾经是一座笔直平整的跨海石桥。800多年来,受到天气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桥板不平、桥墩外散开裂、栏杆脱落等情况。据专家介绍,这些症状的根结在于桥墩,因此,本次修缮的重点就是修复桥墩。
量身定制龙门架 拆卸搬运石板栏杆
桥墩如何修缮呢?首先要把桥面的石板和栏杆拆下来,接着用围堰围住桥墩,抽干水和淤泥之后,再对桥墩进行修缮。
这段时间,正在进行石板和栏杆的拆卸工作。石板的长度从5米到11米不等,最重的有25吨。
现场这个橙色的龙门架,是工作人员为桥体修缮自主研发、量身定制的。利用龙门架,就能相对轻松地把栏杆和石板吊起,再转移到岸边。
桥梁构件拍照编号 确保物归原处
在拆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对每一块石板和栏杆进行编号,并拍照登记,这样才能确保后续能够物归原处。
解码古桥智慧 看宋代的“超级工程”
安平桥跨越了泉州的安海湾,全长有2255米。在800多年前,这样一座跨海大桥完全称得上是“超级工程”。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古代,如何才能建造稳固的桥墩?
这就要说到一项古老的建桥技艺——“睡木沉基”。安平桥所在海域水深泥烂,如果直接抛入石条,容易下陷散落。因此,古人先在泥滩铺上一层层水平交叉的木料,然后垒上大石条。随着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会渐渐沉陷至水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这种方法不需要堆砌大量的石块,省工省料。
不过,专家告诉记者,“睡木沉基”目前只在相关书籍中有所记载,具体在水下是什么样的,还尚不清楚。随着本次修缮工作的推进,这些深埋水下的建桥秘密,也将浮出水面。
修缮与保护并重 最大程度保存历史肌理
如何在修缮中最大程度保护古桥?这也是修缮工作的一个难题。
记者发现,这次的修缮团队,除了有非常善于文物修复的施工队伍之外,还有文保部门参与其中。整个修缮过程也将遵循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还原当年造桥技艺。
安平桥不仅是联通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它也见证了泉州的宋元海洋文明。根据目前的工期安排,整座桥的修缮将持续将近一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配查网-配查网官网-最好的配资公司-最好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