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记者 部国华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推出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推动三大球从娃娃抓起,发挥竞赛杠杆作用,厚植三大球后备人才基础。
去年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潍坊市培养输送21名运动员参加男排、女排、男足、女足、男篮比赛,展现了强大的综合实力。潍坊厚积薄发的秘诀是什么?
深耕沃土 选好苗子精心栽培
潍坊市以当地体育运动学校为依托,大力发展青少年三大球。怎样培养出优秀的体育苗子?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男子排球队主教练孙华有自己的育人经——要想种出好果子,就得先选出好种子。孙华指着场上训练的排球小将说:“这些孩子是我们从大批孩子里一个个选拔出来的。”目前在校的男排运动员年龄小的仅10岁,大的不到17岁。“排球项目在身高等方面有硬性要求,我们每年到各学校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近年也有主动报名的,但要看条件符不符合要求。”孙华介绍,有的年份能选拔到两三个,有的可能只能选拔到一个。
孙华说,除了运动员本身是具有天赋的好苗子,他们对运动员的管理、训练也非常严格,“孩子们从小养成了好习惯,吃苦耐劳,技术基础扎实,到了大赛从来不掉链子。”得益于后备人才挖掘和多元化培养,近年来,潍坊竞技体育硕果累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赛事助力 打通向上生长通道
潍坊不仅为好苗子提供沃土,还为他们打通了向上生长的通道,一个个运动新星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足球队教练员王丽现在正带队在广西北海训练。她欣喜地说,过去几年,青少年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赛事给孩子们铺了一条更顺畅的道路,让他们可以更快地通过比赛的舞台实现梦想。
结合本地实际,潍坊市构建了“以市级年度锦标赛、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为龙头,市三大球联赛为基础,其他赛事为补充”的竞赛体系,搭建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平台,以赛促训、以赛选材。
2024年潍坊市锦标赛共设置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等27个大项、855个小项,全市近6000人参赛;潍坊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仅三大球项目参赛队伍就达到132支,参赛运动员2208人;潍坊市三大球联赛已连续开展10届,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及市级联赛,每年参赛队伍超300支,参与人数突破5000人;每年举办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篮球名校挑战赛等活动50项以上,促进技术交流与文化融合;2024年,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376场次,惠及人数达14.8万,规模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潍坊还比照国内国际重点赛事,重点发展竞技体育,精心打造了一批大型品牌赛事,目前已先后成功打造CFA中国之队·潍坊国际青年女足锦标赛、“鲁能·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峡山国际乡野马拉松等30余项品牌赛事,基本实现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精彩,全年不断线”。同时,还承办了全运会帆船、帆板、排球等数十项省级以上比赛,计划今年全年举办省级以上比赛60项以上。
潍坊坚持把省运会作为第一竞赛杠杆,以年度锦标赛、中小学体育联赛为辅助,项目设置与奥运会、全运会接轨,引导加强项目布局、组建青少年运动队。
丰富完善的青少年竞赛体系能够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提升竞技实力,有利于发现优秀苗子。
体教融合 形成成熟培养模式
“竞技体育出彩,后备力量培养是关键。”潍坊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该市立足建设体育强市,科学规划项目布局,深化创新体教融合,形成了“以市体校为龙头,各级学校业余训练队伍为基础,体育俱乐部和社会团体为补充”的潍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体系完善的选材、训练、输送体教融合办学网络,同时打造了中长跑、女子举重、自行车、皮划艇、排球、体操、手球等一批在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重点拳头项目。
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深度合作,在潍坊一中、潍坊中学、奎文区新华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等中小学成立训练基地。近年来,在潍坊中学、潍坊市第七中学等学校,每年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数不胜数。潍坊体校与教育部门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输送通道,实现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有机整合,共同推动体教融合工作。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潍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数量和质量,还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上升通道。
“目前,市县两级在训运动员4200人,涵盖项目32个,其中市级体校1856人。突出市级体校龙头作用,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发展,全过程抓好后备人才培养,确保优秀体育苗子选得进、留得住、送得出。”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潍坊体育将加速构建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制度框架,踏实做好每个年龄段的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竞技水平。
配查网-配查网官网-最好的配资公司-最好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