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有德同为教育人,同为写作者,更兼非虚构性书写,杨松林的最新散文集《春雨点点入地》,让我倍觉亲切。开卷品读,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宛如一个一个的乡里娃,淳朴得透明。在简洁温暖的字里行间神游,如归故里,如见故人,如闻乡音,恍惚间找到了当年的自己,读者与作者“二合一”,与石桥村的孩子和风物无缝对接。

《春雨点点入地》于今年8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作序,著名作家谢宗玉、邓湘子、曾散联袂推荐。全书分为两辑,以“复古”式的日记体形式,以童话式的短文,自然主义式的记录本真的支教经历。前一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打开的书”以60篇罕见的短文深情记录支教一年来与遇见的乡里娃相处的日子;后一辑“石桥,心灵里温馨的一隅”以40篇同样罕见的短文记录在进行远去的家访时所见到的风土人情。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感慨系之:简单的结构,简洁的语言,读起来轻快,似乎一览无余;其实不然,简单之中蕴含着丰富与深邃。掩卷深思,凸显的主题,叙写的人事,运用的语言,皆有可观者——凸显主题:歌诗合为事而著,文章合为事而作早在大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里提出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歌诗合为事而著,文章合为事而作”,力主文学创作“为时”“为事”,正视现实,关注民生。白居易的这一创作主张,千百年来被广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体奉为圭臬,并在创作中严格遵循,直到今天。杨松林的《春雨点点入地》也是如此,“为时”亦“为事”。确实,文学创作应该紧握时代的脉搏,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凸显具有时代意义的宏大主题。大而言之,杨松林准确把握住了教育(聚焦乡村教育)这个永恒的“母主题”,进而敏锐地把握住了支教(聚焦支教群体)这个独特的“子主题”,进而又以乡村教育这个切入点切入,引发教育者乃至非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正如纪红建在《序——真情的力量》中所说的“支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与使命”,而杨/span>在这所小学,在这一年里,杨松林满腔热情,播撒大爱,深情书写不同寻常的支教经历,书写石桥村的风土人情——风景、物产、民风,以此构建起了一个貌似苍白其实丰盈的温暖的精神世界,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

叙写人事: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文学是人学,每一个时代的人永远是时代的主角,也是文学作品的主角,文学作品离不开“人”;典型的人必须借助典型的事来刻画,对人的书写离不开叙事,文学作品离不开“事”。对“人”和“事”的精准把握,向来见仁见智,不可一概而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郁达夫说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入木三分。杨松林在这方面,可谓用心用情用功,因为是短文,小中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小故事,大道理或大境界,一反常规的“高大全”模式,削繁就简,标新立异,做出了耐人寻味的探索。《我的家在李家组》写苏语心,先写她“头也不抬,沉迷于画画”,再写她“忙着介绍,很懂事的样子”,细节描写凸显她的好学上进和成熟懂事;然后,“苏语心喜欢画画……”和“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农家……”两处插叙,不仅更好地丰富了苏语心的人物性格,更使人物性格有了立体感,在纸面上“立”了起来。《第一次得奖》写苏朋,上台领奖时的着装、站姿、摆弄衣着、眼神和到校第一件事倒垃圾两处细节,刻画出他的不太自信和爱卫生、做事认真;“午餐后……”简短的侧面描写,借龚阿姨之口突出他的“不嫌脏”和“不怕累”,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很丰满了。《送个新饭盒给你》开头便是白描,突出苏武康的“瘦高”;接着借龚子姣和班上的家长之口凸显他的家境艰难;然后两处插叙:“孩子的家庭情况……”和“苏武康好学上进……”突出他的惹人怜爱和好学上进;最后又是三处细节:送饭盒、微信留言和小作文本上记录——如此,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样的写法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一棵板栗树》里打板栗、捡板栗、踩板栗、剪板栗的细节,《急促的电话》里穿防护服奔向病房的细节和临近结尾的插叙,《摘枇杷》里孩子们咽口水和搬梯子摘枇杷的细节……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写“人”叙“事”有了立体感和现场感,人物和事件不再单一、苍白,而是丰盈、饱满,耐人寻味。本色语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语言有声亦无声,有时无声胜有声。在生活中,语言是有声的,尤其是为人师者,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有声,直观,更有互动,活生生的;在作品里,语言是无声的,抽象的,但就在这样一个无声的纸上城邦,语言更丰富,内涵更深邃,无声胜有声。《春雨点点入地》正是如此。打开书本,便是打开一个世界,一个支教老师眼里的新世界。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几乎还原式地记录了杨松林在石桥小学、在石桥村的支教生活日常,记录了学生们、同事们、家长们的言行举止,记录了石桥村的风土人情。更因这样的记录,杨松林自始至终运用朴实无华的本色语言,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气息;也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身份、特定的对象紧密关联,这是来自生活一线、教学现场的“现场直播”,仿佛与同事们聊天,与孩子们谈心,与家长们沟通,真实的乡村教育,真实的支教生活,本真地呈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式的质朴、真淳,使得《春雨点点入地》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声音,仿佛都是从石桥小学和石桥村走来、传来。100篇璞玉般的短文,不动声色地记录着师生之间、同事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有关乡村教育的小故事,全以“天然”而“真淳”的语言文字出之,质朴无华而动人心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杨松林“麻辣滚烫”的教育情怀,“豪华落尽”的语言文字,两者交融,直抵人心深处。举报/反馈
配查网-配查网官网-最好的配资公司-最好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