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陈小林、邓永碧)说起利川建南镇,总有一股淡淡的豆香。那香气从镇东头的老作坊飘出,顺着建南河水漫过青石板路,钻进寻常人家的窗棂——这是“推粉”的味道,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秋日记忆。2020年10月,这项流传百年的手艺被列入第七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那缕从漏勺里垂下的银丝,不仅串起了建南人的三餐四季,更串起了一份亟待守护的文化根脉。
每年霜降前后,建南镇的豌豆和胡豆刚收完,家家户户的“推粉”季就到了。老人们总说,“推粉先选豆,好豆出好粉”,指尖在晾晒好的豆堆里拨弄,饱满的豆滚过掌心,瘪粒、碎壳被一一挑出,只留下泛着温润光泽的“心头好”。清水漫过瓷盆,豆子在水中慢慢舒展,泡足十二个时辰后,表皮轻轻一搓便脱落,露出雪白的豆仁,像极了刚剥壳的荔枝肉。
碾磨是最费力气的活计。过去没有电动磨,全靠石磨一圈圈转动,男人推着磨杆哼着山歌,女人在旁添豆加水,石磨缝隙里渗出的豆浆顺着磨盘凹槽流下,乳白的浆液裹着豆香,在陶缸里积成一池“月光”。如今虽有了电动碾磨机,但老手艺人仍偏爱石磨——他们说石磨磨出的豆浆更细,带着石头的凉润气,做出来的粉丝才够筋道。
滤浆沉淀是考验耐心的环节。纱布吊在木架上,豆浆缓缓倒入,豆渣被滤在布中,留下清澈的浆液。静置半日,浆液底部会凝结出一层雪白的粉团,像块凝脂玉。把粉团取出摊在竹筛上,建南镇的秋风正好,不燥不烈,吹上三天三夜,粉团便成了干硬的粉块。用刀切成薄片,再放进石臼里碾成细粉,那粉末细得能从指缝间轻轻漏下,簌簌落在纸上,像撒了把碎雪。
最热闹的要数“漏粉”的时刻。大铁锅里的水烧得冒泡,热气裹着白雾腾起,师傅们围在锅边,手里捧着特制的漏勺——那漏勺是本地木匠用楠木做的,底部钻着密密麻麻的小孔,像蜂窝般精巧。先把干粉和熟芡按比例掺和,倒入滚烫的开水搅匀,面糊在盆里冒着热气,师傅手腕一扬,面糊顺着漏勺的小孔往下滴,瞬间变成细细的银线,“簌簌”落入沸水。锅里的水立刻翻起小泡,银丝在水中打个转就凝了形,用竹筷轻轻一捞,放进旁边的冷水盆里,粉丝瞬间变得滑爽弹韧,咬一口能尝到淡淡的豆甜。
最后一步是晾晒。竹竿架在院坝里,粉丝被细细地挂在上面,阳光透过薄雾洒下来,银丝泛着微光,风一吹轻轻晃动,像一串串垂落的银链。等粉丝彻底晾干,收下来捆成束,无论是炖腊肉、煮鸡汤,还是凉拌佐酒,都能嚼出建南镇的烟火气。
如今,在建南镇,还坚持用老手艺“推粉”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更习惯买机器生产的粉丝,却忘了石磨转动的节奏、漏粉时的热闹、晾晒时的等待。好在,随着“推粉”技艺成为非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份老手艺。
曾几何时,建南镇的老作坊里,石磨又开始转动。那缕豆香穿过时光,提醒着人们: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藏在一粥一饭里的生活,是需要我们用双手接住、用心守护的文化温度。当一碗热腾腾的粉丝端上桌,我们尝到的不仅是豆香,更是建南人代代相传的匠心与深情。
配查网-配查网官网-最好的配资公司-最好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